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是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細胞。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繁榮市場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郵儲銀行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經濟日報》三方合辦第二屆小微經濟發展論壇。這是繼2019年成功舉辦首屆小微經濟發展論壇后,各界對我國小微經濟問題再次“把脈問診”,非常有意義。在2020年小微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很多現實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發展小微經濟,意義非...
2020新冠肺炎疫情肆虐,3月9日至19日,美股出現史無前例的四次熔斷,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以此為契機,3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王晉斌教授開始了“2020全球金融大動蕩”的思考與寫作之旅!最初一月,幾乎日日筆耕不輟,至12月28日,得稿95篇,洋洋灑灑50萬言(至今已有70萬字),成著作《2020全球金融大動蕩的思考》《2020全球金融大動蕩的再...
2020新冠肺炎疫情肆虐,3月9日至19日,美股出現史無前例的四次熔斷,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以此為契機,3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王晉斌教授開始了“2020全球金融大動蕩”的思考與寫作之旅!最初一月,幾乎日日筆耕不輟,至12月28日,得稿95篇,洋洋灑灑50萬言(至今已有70萬字),成著作《2020全球金融大動蕩的思考》《2020全球金融大動蕩的...
本書依據公共經濟學基礎理論,參考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構建工業化、大氣污染、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關聯模型(PiSR);依據全國及各省空氣質量數據與大氣污染排放數據,分析我國大氣污染的防治效果;應用時間序列、空間計量、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分析工業化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影響機理,具體包括探索工業化進程與大氣污染的相關性,研究產業結構、能源消費、技術進步等工業化要素對大氣污染...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研究:市場化進程與經濟增長和結構演進》首先針對我國經濟改革帶來的制度變化做出本質性的分析,同時特別討論帶來制度演進的改革本身發生的突出歷史變化;然后,根據這種歷史唯物主義判斷社會生產關系變化的正義性、進步性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價值標準,分析中國制度變遷中的經濟增長;再進一步,則是深入考察這種增長過程中的有效性和帶來的質態提升;在上述考察的基礎上,《中國...
金融危機后,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國內經濟結構的變異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中國開始告別以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高污染與高能耗為特征的“舊常態”,逐漸步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在此情況下,如何理清新形勢下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的變異、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創新宏觀調控理論機制和手段,以及豐富宏觀調控工具的使用等都是中國宏觀經濟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人民大...
作者在書中對公共外交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理論分析與輿論戰略研究,提出了“多元公共外交”概念與理論框架,對公共外交中的多元行為主體角色和輿論戰略進行了具體分析。對輿論與公共外交、智庫與公共外交、媒體與公共外交、中美關系與公共外交進行了專題論述?!岸嘣餐饨弧弊鳛橐环N意識形態權利系統,主要由國家權力、思想權力、輿論權力和經濟權力構成。政府、智庫、媒體、企業以及普通公眾形成了多個...
全面提升智庫的智力資本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關鍵所在。近現代歷史上,任何國家的崛起都必然伴隨著思想的崛起。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正在探索一條史無前例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思想的崛起意義更加重大。當前,中國在大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知識和智力儲備顯然不足,亟須加強以智庫發展為核心的智力資本構建。
本書圍繞提升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這一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中國智庫發展的歷...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對中國貨幣政策的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中國貨幣政策框架可能面臨重大調整。如何規避“新共識”貨幣政策框架體系的漏洞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人大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副教授范志勇撰寫的這本智庫叢書,在梳理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理論最新變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貨幣政策體系現狀,考察最新的理論發展和實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為適應、引領新常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2020年全面達到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本智庫叢書由人大的三位經濟學博士共同撰寫而成,它的亮點在于首先澄清了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理解和操作上容易產生的誤區,并深入探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理論邏輯。最后從實踐操作的層面,就中央部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勞動力市場發生的巨大變革在中國經濟增長奇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較于國企職工市場改革,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規模更大、持續更久、影響更為深遠,卻鮮有人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本書作者——人大國發院劉曉光博士從農業勞動力轉移的視角,闡釋了中國的投資、儲蓄和經濟波動這三大發展謎題。本書研究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推論是,當前農業勞動力轉移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僅是邊際上...
在“三農”問題中,通過農民合作實現農民的組織化是解決我國龐大的農民群體和農業發展的必要措施。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仝志輝副教授的這本智庫叢書,梳理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家庭承包制基礎上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的演變歷程,針對涉農部門和資本下鄉之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異化發展的現實,提出通過三種合作功能、三級合作組織和三類農村發展機制的“三位一體”構建農民綜合合作體系,走出一條農...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人大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通過對中西法律文化和法治模式展開全方位比較分析,突出雙方在法治發展路徑上的差異,以回顧近代以來中國法治現代化發展的曲折歷程,深入剖析中國法治道路發展的特殊性與現實性,總結出中國法治的模式特征和實現原則,為法治中國的實踐路徑與發展方向提出建議,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前瞻。
馮玉軍著(馮玉...
2016年,俄羅斯與歐美西方國家的關系持續惡化,面對西方國家的制裁,俄羅斯該何去何從?同年,俄羅斯進行國家杜馬選舉,普京的支持率升至歷史最高水平,這對2018年的總統大選又有怎樣的影響?2016年也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15周年,兩國元首再次簽署三個重要的政治文件,中俄兩國此番舉動又會對世界格局變動和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怎樣的變化?中國人民大學和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
與古城邦和中世紀政治甚至近代國家相比,現代國家結構具有無比的復雜性。然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描述國家結構和性質的理論——政體理論卻反而 更加簡單化,尤其以“民主—非民主(專制)”二元對立的政體觀為代表。這種觀念與實踐的鴻溝是如何形成的?千百年來,西方政治學的政體觀是如何由亞里士多德的“多元論”演變為“二元論”的?我們又能從前沿的新制度主義范式中借鑒什么資源,破解“二元論”...
《21世紀資本論》中揭示了一個問題:后冷戰時代是一個不平等加劇的時代,資本的強勢回歸和肆無忌憚是促使這一不平等加劇的首要原因。張飛岸的《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現實困境與理論反思)》同樣以探尋不平等加劇的根源為出發點,本書回答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為什么在一個號稱民主終結歷史的時代,民主的擴展與不平等的加劇會同時發生?本書指出,民主與平等的脫離是民主自由化的結果,而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民主觀念日趨成熟,中 國的民主實踐也更加多元化。在觀念上,從民主就是 選舉的單一民主觀,演變為多元形式的民主觀。在民 主實踐上,本研究的發現是,每十年都有主導性的民 主形式出現:80年代流行的是選舉民主,但也提出了 社會協商對話機制即今天所說的協商民主;90年代是 自發的基層民主即村民自治;21世紀頭十年則是頂層 設計的黨內民主以及自發的網絡民主即參...
流行的民主常識比如“選舉式民主”(“黨爭民主”)遭遇到世界性挫敗,不但“無效民主”無處不 在,民主形式的變種還直接引發了世界政治沖突。我 們必須尋求民主的“新常識”,即發現那些固有的但被忽視的“常在道理”。政體意義上的民主不但有賴于社會權利的實現,也離不開國家的在場。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的關系有好有壞,而國家建構意義上的民主必須是講究“時間性次序”的。民主說到底是為了 “好...